身心健康短文

情境圖/照片來源: Shutterstock                    文章作者: 蔡麗雲 博士 桌上有四副牌,其中兩副是好牌、兩副是壞牌。每次翻牌都會有贏錢與輸錢的機率。壞牌贏錢多輸錢也多,最終結果會是輸多贏少 (模擬短期利益);好牌贏錢少輸錢小,最終結果會是贏多輸少 (模擬長期利益)。經過100次翻牌之後,你能猜出哪兩副牌是好牌嗎? 這就是有名的愛荷華賭局作業 (Iowa Gambling Task,IGT) ,最早是由 Bechara 等人在 1994 年提出,目前被學界用來評估受試者在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能力。 正常的決策者能夠在IGT過程中逐漸預感到好牌並避開壞牌。然而在腦損傷的病人 (尤其是與情緒相關的腦區) 則恰好與正常人相反,他們會逐漸選擇壞牌而避開好牌。 根據這個現象,神經科學家Damasio 認為「情緒」會在潛意識影響決策,這種影響有時是有利的、有時是不利的 (Damasio,1994年,軀體標記假說,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Herbert Simon也認為 「決策雖然是理性的,卻是一種有限的理性 。人容易因為過往的經驗、情緒等非理性的限制,影響決策行為。」 心率變異與決策的相關性 照片來源: Google學術搜尋 https://doi.org/10.3390/brainsci11020243 自律神經是影響情緒、壓力反應以及身心平衡的主要通道。自律神經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構成,交感神經負責促進身體機能,副交感神經負責抑制、放鬆。健康的自律神經需要兩者互相協調,才能讓人處於身心平衡狀態 (參考之前文章)。 心率變異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 是一種評估自律神經活性以及評估其是否平衡的指標 (參考之前文章)。例如HRV的時域參數SDNN (Standard deviation of NN intervals):...

Read MoreRead More

僅為情境圖,取材自Shutterstock。 文章作者: 蔡麗雲 博士 大家都知道透過心率變異生理回饋 (Heart rate variability biofeedback,HRVB) 與放慢速度呼吸 (slow-paced breathing,SPB),能影響自律神經、改善壓力反應。專業人員藉由儀器得知個案的HRV數據、呼吸訓練條件,幫助個案調整適合的呼吸訓練模式。個案則藉由儀器的圖像引導,提升呼吸訓練的學習效率。但您可能不知道,當個案看到自己規律起伏的心率曲線 (心率回饋),還能影響情緒。 由於進行心率變異生理回饋的時候除了慢節奏呼吸(SPB)之外,也伴隨著心率訊號回饋(HRVB)。然而,造成心率變異生理回饋的效果到底是來自兩者相加 (慢節奏呼吸+心率回饋)? 還是個別造成的 (慢節奏呼吸/或心率回饋)?  由Sylvain Laborde領導的團隊於2021年在心理生理學期刊 (Psychophysiology)發表其研究成果「Psych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slow-paced breathing at six cycles per minute with or without heart rate variability biofeedback」發現慢節奏呼吸加上心率回饋 (SPB-HRVB) 相較於單獨執行慢節奏呼吸 (SPB-NoHRVB) 能對情緒有比較積極正向的影響。 圖/觀看自己規律起伏的心律對情緒產生的影響,紅色圈圈的部分 實驗方法: 其實驗對象為112名健康成年人,每個人都必須執行兩輪實驗。兩輪實驗包含SPB-NoHRVB與SPB-HRVB (例如,第一輪是做SPB-NoHRVB,則第二輪就是SPB-HRVB,兩輪實驗中間會有5分鐘的washout period)。 正式實驗之前,所有參加者都學習如何以鼻子連續吸氣、噘嘴連續吐氣,逐步降低呼吸速率達到每分鐘6次呼吸。所有參加者也學習觀看自己在呼吸訓練當下的心率訊號,並理解規律的呼吸當下會出現如正弦波一般的連續心率曲線,呼吸深度越大,振幅越大。 實驗開始,所有參加者都觀看相同的呼吸引導影片 (每分鐘6次呼吸,黃球向上吸氣;黃球向下吐氣)。但是執行SPB-HRVB條件的人,還需要觀看自己呼吸訓練時候的心率曲線 (以智慧型手機呈現心率回饋)。 圖/實驗組與控制組,呼吸訓練示意圖。 實驗結束,除了再進行HRV後測,也進行主觀壓力評估 (使用視覺模擬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簡稱VAS),以及利用視覺化量表 (Self-Assessment...

Read MoreRead More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文章作者: 蔡麗雲博士 人類大腦的杏仁核 (amygdala) 是負責處理情緒的中樞,會將當下外在環境的刺激與過去的經驗作連結,尤其是焦慮、恐懼有關的經驗。大腦的前額葉皮質 (prefrontal cortex) 則是負責收集各種外在資訊進行分析判斷,然後再告訴杏仁核做出正確情緒反應。但是在緊急狀況、或是慢性壓力反應之下,大腦前額葉皮質出現缺陷、或是杏仁核過度活化,都有可能造成大腦前額葉皮質還沒搞清楚狀況,杏仁核就搶先啟動戰或逃模式«註¹»,於是看到黑影就開槍。要避免杏仁核過度反應,首先要讓大腦前額葉皮質與杏仁核的迴路連結變強,讓理智判斷能快速控管情緒反應 (1)。 八週心率變異生理回饋增強大腦額葉皮質與杏仁核連結 2021年六月的神經科學前沿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雜誌發表一篇利用靜息態功能性磁振造影 (resting state fMRI) «註²» 觀察健康成年人,在為期8週的心率變異生理回饋 (HRV Biofeedback) 訓練前後的腦功能變化。其研究結果證明,心率變異生理回饋訓練在提升自律神經活性的同時,也伴隨增強大腦前額葉皮質與杏仁核之間的迴路連結 (2)。 圖片來源: 神經科學前沿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雜誌原文連結 研究對象: 32 名健康的白人受試者完整參與這個研究。首先將年齡相近、性別相同的受試者配對,然後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對照組。15 名參與者進行心率變異生理回饋訓練(7 名男性;8 名女性;年齡:30 ± 8 歲)。17 名參與者進行對照組訓練 (以玩手機遊戲取代心率變異生理回饋訓練),(8 名男性;9 名女性;年齡:29 ± 10 歲)。 實驗步驟: 前測: 受試者在休息狀態下進行fMRI量測,並同時測量手指的脈搏。前測是為了 先確認與情緒相關的腦區與心率變異具有相關性。並同時收集心率變異生理回饋訓練之前的功能性腦區以及心率變異數據。 連續8週心率變異生理回饋訓練介入(3): 實驗組進行HRV Biofeedback訓練,每週必須進行五次訓練,包括四次在家訓練和一次在實驗室接受指導訓練。對照組的受試者以手機遊戲取代HRV...

Read MoreRead More

文章來源: 蔡麗雲 博士 100多年前,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和動物的情感表達」中提到: 心臟和大腦之間能夠互相溝通 (Darwin, 1999, pp. 71–72,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872)。這個觀點影響了後來生理心理學的理論: 神經臟器整合模式(neurovisceral integration model,Thayer & Lane 2000)[1] 和多重迷走神經理論 (PolyVagal Theory,Porges 1995)[2]。當今研究證實,迷走神經是大腦與心臟溝通的關鍵,許多的認知、情感和生理調節都與迷走神經有關[3]。 迷走神經是第十對腦神經,迷走神經“Vagus”這個字在拉丁文有流浪、徘徊、蜿蜒的意思,因這組神經在人體中的傳導路徑很長,因此又被稱為“流浪者神經,wanderer nerve”。75%的副交感神經是迷走神經,迷走神經屬於混合神經束。包含上傳 (從內臟往上到腦部,佔90%)、下傳 (從腦部往下到內臟,佔10%) 神經。 由於迷走神經對心跳調控具有關鍵角色,而且迷走神經中含有很高比例的上傳迷走神經(90%),所以與大腦中央自主神經網絡(Central autonomic network,CAN)的輸入和輸出都直接相關。來自心臟的上傳迷走神經不僅會影響大腦的調節,還會影響參與感覺、認知和情緒處理等較高層次的中樞活動,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Thayer&Lane 2009)[4, 5]。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 以下文章節錄自「迷走神經的自我檢測與治癒」作者:史丹利‧羅森堡(Stanley Rosenberg)/譯者: 李宇美/出版社:一中心有限公司 「在史蒂芬•波吉斯 (Stephen Porges,PhD) 發表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前,一般都以為迷走神經只有一條神經路徑。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迷走神經的兩條分支 (腹側及背側迷走神經) 不但起源不同,連功能也不同。」淺談多層迷走神經理論 「舊有理論認為,交感神經系統只有在面對威脅和危險的壓力反應中才會啟動,而副交感神經系統恰好相反,是在放鬆反應中才會啟動,它與迷走神經的功能有關聯。在這個普遍為人所接受的舊有理論中,假設自律神經系統僅有一條迷走神經,殊不知有兩條極為不同的神經路徑都被稱為”迷走神經”。」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發表後,才清楚指出迷走神經有兩條不同分支,它們始於完全不同的位置,因此若要正確完整呈現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方式,就要了解它其實共有三條神經迴路: 迷走神經腹側分支(放鬆和社會性參與的正面狀態)、背脊交感神經鏈 (戰或逃反應)、迷走神經背側分支 (運作減緩、停止和抑鬱行為)。多重迷走神經理論讓我們了解到,自律神經不只管理內臟器官功能,其三條神經迴路也與我們的情緒狀態有關,情緒又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 自律神經系統的五種狀態 1. 迷走神經腹側分支 (ventral vagal): 與喜悅、滿足、愛等正面情緒有關。在行為上它可以支援與親朋好友在一起的正面社交活動。社會性參與狀態可以協助支持他人、與他人分享、合作。 2. 背脊交感神經鏈...

Read MoreRead More

文章來源: 蔡麗雲 博士 運動員,如何面對壓力? 對運動員來說,要造就巔峰的表現成績,除了技術、體能外,抗壓性更是致勝的關鍵。 運動心理學家指出運動員的壓力、焦慮、緊張是干擾注意力、造成表現走樣的重要因素。所以運動員要在比賽時能發揮應有水準,甚至突破自己的成績、創造紀錄,心理素質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運動心理的提昇,有賴平時的訓練與正確的壓力管理。適當的壓力可幫助選手成績提升,但壓力過高往往造成選手成績下降或失誤 (張育愷 2013; 楊榮俊 2015)。 “ 壓力對運動選手來說是無法避免的,尤其是需要複雜決策的競賽。” 壓力的產生是來自身心交互作用的影響,因此完整的選手壓力管理應包括心理與生理二種。傳統運動心理學介入的方法常常著重在認知重建的發展(Leah Lagos 2008)。例如意象訓練是藉由對體育運動中的情節模擬,運動員可利用多樣化的意象,製造不同情緒、賽會特徵進行比賽策略或情境模擬,以達到建立因應策略的目的,進而減少競爭前的焦慮 (張育愷 2013)。然而,此類技術旨在緩解心理症狀,而不是解決身體自律神經失衡的有效方法。 使用心率變異生理回饋來管理壓力有哪些特色? 心臟的規律跳動主要是由竇房結(SA node)造成。然而,每一次心臟跳動的時間距,皆會產生有快有慢的微小差異這是由自律神經的交感與副交感來控制。一般健康人心跳的間距並非固定,每次心跳的間距約有幾十個毫秒(ms)的微小差異。此種差異稱之為心率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因此,HRV被用來評估自律神經平衡的指標,研究顯示,人類處在壓力、焦慮時HRV會明顯降低。 心率變異生理回饋(HRV BF)是測量受試者的HRV並即時呈現這些測量的數據,讓受試者對自己的行為、思想和情緒狀況有所意識,以便能更好地控制它們。受試者在監視器上觀察自己的呼吸和心率,並嘗試使呼吸、心率的曲線同步,也就是吸氣時心率上升;吐氣時心率下降 (生理學上稱為呼吸性竇性心律不整,RSA)。當呼吸速率約為每分鐘6次(即0.1Hz)時HRV達到最大而且RSA的幅度也最大,此時的呼吸頻率被稱為「諧振頻率」,目前已經知道每個人的「諧振頻率」會有些微的差異。HRV的提高可以造成交感與副交感活性的平衡,進而提高對身體內外的適應力與抗壓力 (Mather and Thayer 2018)。由於HRV BF具有易於學習、非侵入性與方便使用的優勢,因此非常適合平時在家練習。 壓力管理將是未來頂尖運動員在體能訓練之外的最重要課題。 研究證實心率變異生理回饋能有效提升運動員的成績、降低比賽時的焦慮 國際著名的生理回饋專家,Erik Peper博士使用HRV生理回饋、肌肉放鬆訓練與意象訓練,幫助美國舉重選手,Jo Aita,在2017年世界老將運動會(World Masters Games)舉重比賽中得到金牌並刷新個人最佳紀錄。 Jo掌握腹式呼吸的技巧,腹部在吸氣時膨脹並在呼氣時收縮,她使用HRV BF練習諧振式呼吸,使心率變異提高。這些練習使她能夠更快地集中注意力並快速從挫折的情緒中回復。正如她所說「它幫助了我。。。當我急於平靜下來時。」(Erik Peper 2017)。 生理回饋也被應用在籃球運動員身上。30名年齡在18-28歲的大學籃球運動員,其焦慮量表(STAI)得分至少為20,被隨機分為三組,每組10人:實驗(生物反饋,HRV BF)組,安慰劑組和對照組(無治療)組。HRV BF組連續10天接受HRV BF訓練20分鐘,其中包括藉由HRV BF裝置的呼吸引導 (諧振頻率呼吸); 安慰劑組連續10天觀看激勵士氣的影片10分鐘,而沒有治療行為的對照組不採取任何干預。應用雙向重複測量ANOVA來分析組內和組之間的差異。在開始實驗的第一天、第十天和一個月後,分別量測三組的焦慮、應對自我效能、心率變異性、呼吸速率和籃球成績表現(運球、傳球和投籃)。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其他兩組比較,在焦慮的分數明顯降低 (state anxiety, P<0.001;trait anxiety,...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