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eureka

文章來源: 蔡麗雲 博士 Eureka 舒壓儀測量技術簡介 心率或叫心跳,是指連續兩次心跳之間的時間間隔,以每分鐘心跳次數 (beats per minute,BPM) 表示。這個心率值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產生有快有慢的微小差異。這種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現象稱為心率變異 (Heart Rate Variation,HRV),主要受人體自律神經系統所控制。 既然是心跳的時間間隔變化,當然是量測心電圖 (Electrocardiogram,ECG) 最直接了,再由心電圖的RR 間隔取得心率值,進而分析心率變異。但除了ECG,是否還有其他更方便且適合一般人操作的量測方法呢? 由於要獲得 HRV 的資料,並不需要分析整個心電圖的細節,只要能取得心跳的時間間隔,就能由此間隔的變化分析而得到。在1996 年,Nakajima 利用數位濾波的技術,從光體積掃描圖 (photoplethysmogram, PPG) 的訊號中得到心率,結果發現由PPG 訊號得到的心率和由ECG 訊號得到的心率相關度為0.99。因此使用方便、簡單、 低成本的PPG便成了目前最常用來測量HRV的一種方法。 PPG原理 當光線穿透身體組織時,受到肌肉組織、血液吸收與散射而削弱。所以心臟打出血液輸送到血管時,身體末梢微血管因血液增加而發生微量體積變化。透過LED光源照射並檢測光強度,光接收訊號便會隨心跳所造成的末梢微量體積變化而改變,此即為光體積掃描圖 (Photoplethysmography) 原理,簡稱PPG。常見的PPG形式有下列兩種形式,穿透式: 例如 血氧計、eureka 舒壓儀;反射式: 例如 心率錶。 Eureka 舒壓儀的PPG訊號來自耳垂的血管 當光線穿透肌肉組織時,會被血液中的血紅素吸收,造成光強度衰減,再利用光偵測器將光強度轉換成電壓訊號,就得到PPG訊號。 Eureka 舒壓儀所提供的PPG訊號分析 如下圖所示,兩個連續的收縮峰之間的距離被稱為Peak to Peak interval (峰 - 峰間隔)。 PPG中的Peak to Peak interval 與ECG中的R-R interval有密切相關,因為它們都代表完整的心跳週期。目前已經有大量研究證實PPG的Peak...

Read MoreRead More

文章來源: 蔡麗雲 博士 和我們情緒有關的自律神經是屬於中樞神經系統,還是週邊神經系統? 人類的神經系統是一個複雜且具有階層的構造。我們將神經系統分成兩類,中樞與週邊。中樞神經系統(CNS)是發出命令的中心,由大腦 (brain) 和脊椎 (spinal cord)組成。週邊神經系統(PNS)是中樞以外的神經組織,又分成⑴傳入神經(afferent _arrive CNS): 從週邊到中樞,又稱感覺神經元 (sensory neurons);⑵傳出神經(efferent _exit CNS): 從中樞到週邊,又稱運動神經元 (motor neurons)。 傳出神經又再細分為軀體與自律,⑴軀體神經系統 (somatic): 將CNS訊號傳給骨骼肌,受意志的控制,如身體移動、呼吸運動;⑵自律神經系統 (autonomic): 將CNS訊號傳給平滑肌、腺體、心肌,不受意志的控制。自律神經又分成: 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腸系膜神經。軀體與自律神經系統都有傳入神經元,提供內在、外在的訊息給CNS。 神經系統的最小單位_神經元 (neuron) 神經細胞又稱為神經元,佔神經系統的10%,負責訊息接收、分析、整合與傳遞,所有神經元都包含: ⑴ 細胞本體(cell body),是細胞核所在,神經元由此整合訊息並發出訊息。 ⑵ 樹突(dendrites),是一群由細胞本體發出的樹狀突起,每一個神經元可以有數以百計的樹突。樹突可與其他神經元連接,並接收訊息傳送至神經元的cell body。 ⑶ 軸突 (axon),將細胞本體的神經訊息傳至末端的突觸(synapse)。大部分的軸突都覆蓋著一層脂肪物質,稱為髓鞘(myelin),再以結締組織包裹在髓鞘之外,這種結構可以加速神經訊息的傳導。 兩個神經元之間以突觸 (synapse) 連結,前面的神經元釋放神經傳導物質 (neurotransmitter) 給後面的神經元,神經元之間藉由neurotransmitter傳遞訊息。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都是由腦幹傳出的嗎? 談到自律神經的結構,需要先知道自律神經的傳遞方式。軀體神經是以單一個神經元的方式傳遞訊息,而自律神經則是以兩個神經元前後傳遞的方式。前面的神經元稱為Preganglionic neuron (節前神經元): 其細胞體位在腦或脊髓中,具有髓鞘 (myelinated)不易漏電,因此神經訊號傳導比較快。後面的神經元稱為postganglionic neuron (節後神經元): 神經元的細胞體和樹突位於神經節,因不具有髓鞘...

Read MoreRead More

文章來源: 蔡麗雲 博士 有關自律神經系統的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開始於歐洲文藝復興之後。在此之前,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將人體分成兩個系統,對於一些無法自行控制的生理現象,例如心跳、流汗,都統稱為animal spirits。而可以由人自行控制的生理現象,例如呼吸、肌肉收縮稱為organic unit。 目前知道,第一個真正探究自律神經系統的人是蓋倫 (Galen,A.D. 129-A.D. 210)。蓋倫解剖動物並追踪神經在胸腔和腹腔的路徑,以及與各個器官的連結。在觀察這個神經系統後,蓋倫提出一個假說,他相信神經就像是一個管道,讓“animal sprits”在器官之間流動。 當一個內臟發生變化或疾病時,透過這個管道另一個內臟也會感受到變化,因此他將此管道命名為sympathy。 當時蓋倫認為sympathy起源於腦部,他稱為第六腦神經,在當時他並沒有副交感神經的概念 (現代已經知道交感神經起源於胸腰椎;副交感神經起源於延腦。) 另一個問題是,sympathetic nerve的中文為何不叫「同情神經」? 為何叫「交感神經」? 據說交感神經是日製漢語,大家不妨查一查 。                                                          ...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