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蔡麗雲 博士 100多年前,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和動物的情感表達」中提到: 心臟和大腦之間能夠互相溝通 (Darwin, 1999, pp. 71–72,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872)。這個觀點影響了後來生理心理學的理論: 神經臟器整合模式(neurovisceral integration model,Thayer & Lane 2000)[1] 和多重迷走神經理論 (PolyVagal Theory,Porges 1995)[2]。當今研究證實,迷走神經是大腦與心臟溝通的關鍵,許多的認知、情感和生理調節都與迷走神經有關[3]。 迷走神經是第十對腦神經,迷走神經“Vagus”這個字在拉丁文有流浪、徘徊、蜿蜒的意思,因這組神經在人體中的傳導路徑很長,因此又被稱為“流浪者神經,wanderer nerve”。75%的副交感神經是迷走神經,迷走神經屬於混合神經束。包含上傳 (從內臟往上到腦部,佔90%)、下傳 (從腦部往下到內臟,佔10%) 神經。 由於迷走神經對心跳調控具有關鍵角色,而且迷走神經中含有很高比例的上傳迷走神經(90%),所以與大腦中央自主神經網絡(Central autonomic network,CAN)的輸入和輸出都直接相關。來自心臟的上傳迷走神經不僅會影響大腦的調節,還會影響參與感覺、認知和情緒處理等較高層次的中樞活動,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Thayer&Lane 2009)[4, 5]。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 以下文章節錄自「迷走神經的自我檢測與治癒」作者:史丹利‧羅森堡(Stanley Rosenberg)/譯者: 李宇美/出版社:一中心有限公司 「在史蒂芬•波吉斯 (Stephen Porges,PhD) 發表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前,一般都以為迷走神經只有一條神經路徑。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迷走神經的兩條分支 (腹側及背側迷走神經) 不但起源不同,連功能也不同。」淺談多層迷走神經理論 「舊有理論認為,交感神經系統只有在面對威脅和危險的壓力反應中才會啟動,而副交感神經系統恰好相反,是在放鬆反應中才會啟動,它與迷走神經的功能有關聯。在這個普遍為人所接受的舊有理論中,假設自律神經系統僅有一條迷走神經,殊不知有兩條極為不同的神經路徑都被稱為”迷走神經”。」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發表後,才清楚指出迷走神經有兩條不同分支,它們始於完全不同的位置,因此若要正確完整呈現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方式,就要了解它其實共有三條神經迴路: 迷走神經腹側分支(放鬆和社會性參與的正面狀態)、背脊交感神經鏈 (戰或逃反應)、迷走神經背側分支 (運作減緩、停止和抑鬱行為)。多重迷走神經理論讓我們了解到,自律神經不只管理內臟器官功能,其三條神經迴路也與我們的情緒狀態有關,情緒又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 自律神經系統的五種狀態 1. 迷走神經腹側分支 (ventral vagal): 與喜悅、滿足、愛等正面情緒有關。在行為上它可以支援與親朋好友在一起的正面社交活動。社會性參與狀態可以協助支持他人、與他人分享、合作。 2. 背脊交感神經鏈...
Read MoreRead More